“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客户”——彼得・德鲁克
而客户服务,正是连接企业与客户的核心纽带。可现实中,很多企业的客服却陷入了 “两难困境”—— 员工怕接投诉电话,面对客户的愤怒只会机械念话术;客户反馈问题后,要么石沉大海,要么被 “踢皮球”,最后只能带着不满离开。
更遗憾的是,不少管理者把客服当成 “成本中心”,觉得只要不出错就行,却忘了一次优质的服务能留住老客户,一次妥善的投诉应对甚至能让客户更忠诚。
客服的核心价值
很多人觉得客服就是 “接电话、回消息”,负责解答疑问、处理售后,只要客户不投诉就算完成任务。但其实,客服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 它是企业的 “听诊器”,能最先捕捉到客户的需求和产品的问题;更是 “转化器”,能把满意的客户变成回头客,把有不满的客户拉回来。
从成本角度看,老客户的复购成本比新客户低 5-25 倍,而客服正是留住老客户的关键。比如客户买了一款家电,使用中遇到小问题,客服不仅快速帮忙解决,还主动告知保养技巧,客户下次换家电时,大概率会优先选这个品牌。反过来,如果客户反馈问题后,客服态度敷衍,哪怕产品再好,客户也可能再也不买。
真正的 “WOW 服务”,不是要做多么惊天动地的事,而是超出客户的基本期待。比如客户网购了一本书,客服发货时多放了一张手写的书签,上面写着 “希望这本书能给你带来启发”;比如客户出差住酒店,前台记得他上次说过喜欢靠窗的房间,主动预留了同款房型。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却能让客户感受到被重视,而这种重视,正是客服最核心的价值。
投诉是机会不是麻烦
提到客户投诉,很多客服和管理者第一反应是 “头疼”,觉得是客户在 “找茬”,甚至会让员工尽量回避。但实际上,投诉不是麻烦,而是企业改进的机会,更是提升客户忠诚度的契机 —— 这就是客户关系管理里常说的 “服务补救悖论”:成功处理客户投诉后,客户的忠诚度往往比没遇到问题的客户还高。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客户投诉时,本质上是在 “给企业一次机会”。如果客户遇到问题后连投诉都不想提,直接默默离开,那企业连改进的机会都没有。比如客户在餐厅吃到异物,他选择投诉,说明他还愿意给餐厅一次改正的机会;如果他直接转身走,再也不来,餐厅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卫生问题有多严重。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投诉的客户是 “活的反馈源”。他们会直白地说出企业的问题 —— 可能是产品设计不合理,可能是流程太繁琐,可能是员工态度不好。这些反馈,比企业花钱做市场调研得到的信息更真实、更具体。比如某手机品牌收到客户投诉 “充电口容易坏”,研发团队根据这个反馈改进了接口设计,后续同类投诉减少了 80%,还吸引了更多注重耐用性的客户。
倾听的 3 个要点
处理投诉的第一步,不是急着解释或解决问题,而是学会倾听。很多客服刚听客户说两句,就打断对方说 “我知道了,这是因为……”,结果客户更生气 —— 因为客户此时最需要的是 “被听见”,而不是 “被教育”。做好倾听,关键要抓住三个要点。
首先是不打断、不判断。客户情绪激动时,打断只会激化矛盾。比如客户说 “我等了三个小时,你们的客服电话一直打不通”,此时不要急着说 “今天咨询量太大了”,而是先让客户把话说完。哪怕客户说的有偏差,也先听完整,再慢慢沟通。因为客户在情绪上头时,需要的是 “宣泄渠道”,而倾听就是最好的渠道。
其次是捕捉关键信息。客户投诉时,往往会夹杂很多情绪性的表达,比如 “你们这是什么破服务”“我再也不买你们的东西了”,这些是情绪,不是核心诉求。客服要学会从情绪里提炼事实:比如客户反复提到 “昨天申请的退款没到账”“联系了两次都没结果”,这才是关键 —— 核心诉求是 “尽快拿到退款”,情绪是 “因为两次没结果而着急”。
最后是复述确认。听完客户的话后,用自己的话把核心信息复述一遍,确认自己没理解错。比如 “您的意思是,昨天上午 10 点申请了订单退款,到现在还没到账,期间联系了两次客服,都没得到明确回复,对吗?”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让客户知道你真的在听,二是避免因为信息误解导致后续处理出错。
共情不是讨好
倾听之后,下一步是共情。很多客服把共情当成 “讨好”,比如客户说 “东西坏了,我很生气”,客服只会说 “别生气,会好的”“抱歉给您带来麻烦了”,这些话太空洞,客户根本不会觉得被理解。真正的共情,是 “理解客户的情绪,并让客户知道你理解”。
要做到共情,首先要区分 “共情” 和 “同情”。同情是 “我为你难过”,共情是 “我懂你的感受”。比如客户说 “我明天就要用这个东西,现在却发现是坏的,耽误了我的事”,同情的说法是 “真倒霉,太可惜了”,共情的说法是 “我特别理解您的着急,明天就要用,现在出问题,换做是我也会慌,毕竟耽误事太麻烦了”。后者没有空洞的安慰,而是直接认可了客户的情绪,让客户觉得 “你懂我”。
其次是共情要具体,不泛泛而谈。不要说 “我们很重视您的反馈”,而是结合客户的具体情况说 “您为了这个东西等了这么久,现在还出了问题,确实让您受委屈了,我们一定尽快解决,不让您再等”。具体的共情,能让客户感受到 “你关注的是我这个人,不是在走流程”。
还要注意,共情不是 “站队”,不是说 “都是我们的错”,而是 “理解你的感受”。比如客户因为操作不当导致产品出问题,客服不用硬说 “是我们的问题”,而是可以说 “我理解您现在的着急,毕竟花了钱买的东西用不了,肯定不舒服。我们先一起看看怎么操作,说不定很快就能解决”—— 既认可了客户的情绪,又为后续解决问题留了空间。
解决问题的逻辑
共情之后,就到了最核心的 “解决问题” 环节。很多客服处理问题时没有逻辑,要么随便承诺 “我帮你催一下”,要么让客户 “等通知”,结果客户等了半天没消息,反而更不满。解决问题,要遵循 “明确、可落地、有反馈” 的逻辑,核心是让客户 “安心”。
首先是明确责任,不推诿。客户最讨厌的就是 “踢皮球”,比如问 “我的退款什么时候到”,客服说 “这是财务的事,你找财务”,客户再找财务,财务又说 “要客服提交申请”,来回折腾,客户的耐心早就没了。正确的做法是,客服主动承担责任:“退款需要财务那边处理,我现在就帮您提交申请,并且跟财务确认进度,今天下午 6 点前给您反馈具体到账时间”—— 哪怕不是自己的直接责任,也要成为客户的 “对接人”,而不是 “传声筒”。
其次是给出具体方案,不用 “模糊承诺”。比如客户买的商品没货,不要说 “很快就会有货”,而是说 “这款商品现在缺货,我们已经在加急补货,预计 3 天后到仓,到仓后我会第一时间帮您发货,并且给您申请一张 10 元的无门槛优惠券,补偿您的等待时间”。“3 天后到仓”“10 元优惠券” 都是具体的,客户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要等多久,自然会更安心。
还要遵循 “SMART 原则”。具体(Specific):明确告诉客户要做什么,比如 “帮您提交退款申请”;可衡量(Measurable):让客户知道如何判断进度,比如 “下午 6 点前反馈到账时间”;可实现(Achievable):不随便承诺做不到的事,比如不能保证 “今天一定到账”,就说 “今天反馈到账时间,一般 1-3 个工作日到账”;相关(Relevant):方案要聚焦客户的核心诉求,比如客户要的是 “尽快用商品”,就不要只给优惠券,还要帮他找替代方案;时限(Time-bound):给明确的时间节点,不让客户无限期等待。
跟进的闭环思维
很多客服觉得 “问题给出方案就结束了”,其实不然 —— 如果后续不跟进,客户还是会觉得被遗忘。比如客服说 “下午 6 点前反馈退款进度”,结果到了 7 点还没消息,客户肯定会再次投诉。处理投诉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 “跟进闭环”:从方案落地到问题解决,全程让客户知道 “进展如何”。
首先是按时反馈,哪怕没结果。比如客服承诺下午 6 点反馈退款进度,但财务还没回复,此时不能不联系客户,而是要主动说 “非常抱歉,财务那边还在核对您的退款信息,我已经催了,预计晚上 8 点前一定给您答复,期间您有疑问可以随时找我”。主动告知 “没结果”,比让客户追问更显诚意,也能避免客户因为 “没消息” 而焦虑。
其次是问题解决后,确认客户满意度。比如客户的退款到账了,客服可以主动问 “您的退款应该已经到账了,您查收一下?这次处理过程中有没有让您觉得不满意的地方?我们想改进一下”。这一步不仅能确认问题是否真的解决,还能让客户感受到 “企业在乎我的感受,不是解决完就不管了”。
还要做好 “后续预防”。比如客户因为 “不知道退款需要审核” 而投诉,客服在解决问题后,可以顺便说 “以后您申请退款后,在订单详情里就能看到审核进度,不用再特意联系我们,这样更方便”。通过一次投诉,教会客户如何避免类似问题,既能减少未来的投诉,也能提升客户的使用体验。
团队培训的重点
做好客户服务和投诉应对,不是靠单个客服的 “天赋”,而是靠团队的 “能力”。很多企业的客服培训只教 “话术”,比如 “客户说生气,你就说抱歉”,结果员工遇到没见过的场景,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真正有效的培训,要聚焦 “能力”,而不是 “话术”。
首先是场景模拟培训。与其背话术,不如让员工 “实战演练”。比如设置 “客户因商品破损投诉,要求立刻退款”“客户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吐槽,情绪激动” 等场景,让员工扮演客服,管理者或同事扮演客户,真实还原沟通过程。演练结束后,大家一起复盘:“刚才哪里没做好?比如客户说‘再不退款我就投诉到消协’,你当时说‘那你去投诉吧’,这句话太冲了,应该怎么说更合适?” 通过模拟,员工能更熟练地应对各种情况,比背话术管用得多。
其次是案例复盘分享。每周或每月,收集团队里处理得好的投诉案例和处理得不好的案例,一起分析。比如好的案例:“小王上周处理了一个客户投诉,客户因为物流延迟很生气,小王先共情,再帮客户查物流进度,最后申请了补偿,客户还特意回来表扬”,分析小王做对了什么;不好的案例:“小李处理客户投诉时,打断了客户三次,导致客户更生气”,分析哪里错了,下次该怎么改。案例都是身边发生的,员工更容易理解和学习。
还要培训 “产品和流程知识”。客服连自己的产品都不了解,怎么帮客户解决问题?比如卖家电的客服,要知道不同型号的功能差异、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做电商的客服,要知道退款流程、物流时效、售后政策。只有把产品和流程吃透,客服才能在处理投诉时游刃有余,不用每次都去问别人 “这个怎么弄”。
工具辅助效率
除了人的能力,工具也能帮客服提升效率,让客户体验更好。很多企业觉得 “客服靠嘴就行”,忽略了工具的作用,结果员工每天要重复回答很多相同的问题,没时间处理复杂的投诉;客户也要反复跟不同的客服说明情况,体验很差。选对工具,能让客服和客户都 “省事”。
首先是 CRM 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这个系统能记录客户的所有互动信息:比如客户上次买了什么、投诉过什么问题、喜欢什么类型的产品。比如客户再次投诉时,客服打开 CRM 系统,就能看到 “这位客户上次因为退款问题联系过,当时已经解决”,不用再让客户重复说 “我上次怎么怎么样”。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让客户觉得 “你们记得我”。
其次是智能客服辅助工具。对于简单的问题,比如 “怎么查订单”“退款需要多久”,可以让智能客服自动回复,不用人工客服介入。这样人工客服就能把时间花在复杂的投诉上,比如客户的特殊需求、情绪激动的投诉。智能客服还能给人工客服 “提示”,比如客户提到 “充电口坏了”,智能客服会自动弹出 “充电口故障的处理流程”,帮客服快速找到解决方案。
还有工单系统。当投诉需要多个部门配合时,比如客户投诉 “产品质量问题,需要退货 + 赔偿”,客服可以在工单系统里创建一个工单,分配给售后部门处理,并且能实时查看工单进度。这样不用客服反复去催各个部门,客户也能通过工单编号查到进度,避免 “不知道谁在处理” 的情况。
危机客服的原则
有些投诉会升级成 “危机”,比如客户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公开投诉,还 @了很多大 V,或者一群客户因为同样的问题集体投诉。这种时候,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品牌口碑,甚至引发公关危机。应对危机客服,关键要遵循 “快速、真诚、透明” 的原则。
首先是 “黄金 4 小时响应”。危机发生后,4 小时内是关键期 —— 如果企业迟迟不回应,负面信息会快速扩散,客户会觉得 “企业不在乎”。比如客户在微博投诉 “买的奶粉有异物,孩子喝了不舒服”,并配了图片,企业要在 4 小时内做两件事:一是在评论区公开道歉,比如 “看到您的反馈非常着急,孩子的健康最重要,我们已经私信您,希望能了解更多细节,比如购买渠道、生产日期,我们会立刻安排检测,并且承担孩子的检查费用”;二是私信客户,快速对接处理,避免客户在公开平台继续吐槽。
其次是真诚不推诿,不找借口。危机面前,客户最反感的是企业 “甩锅”,比如 “这是物流运输过程中损坏的,跟我们没关系”“是客户自己保存不当导致的”。正确的做法是先道歉,再解决问题,比如 “不管是什么原因,给您和孩子带来了麻烦,我们非常抱歉。我们会先安排专人跟进,帮您处理退货退款,同时对同批次产品进行检测,确保其他客户的安全”。真诚的态度能减少客户的敌意,为后续处理争取时间。
还要透明公开进度。比如集体投诉 “某款 APP 突然无法使用”,企业要定期在官方账号发布进度:“目前技术团队正在紧急修复 APP 故障,预计 2 小时内恢复正常,恢复后会给所有用户发放一张 5 元优惠券作为补偿”“已经修复 50% 的用户,剩余用户预计 1 小时内恢复”。透明的进度能让客户知道 “企业在做事”,减少焦虑和不满。
写在最后
客户服务不是 “成本”,而是企业的 “隐形资产”;投诉应对不是 “麻烦”,而是提升客户忠诚度的 “机会”。真正的 “WOW 服务”,不是靠花哨的技巧,而是靠 “以人为本” 的态度 —— 倾听客户的声音,理解客户的情绪,解决客户的问题,跟进客户的反馈。
就像稻盛和夫说的:“客户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失去客户,企业便无从谈起。” 做好客户服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管理者重视,需要团队能力提升,需要工具辅助,更需要每一个客服都把客户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当企业能把 “让客户满意” 变成 “让客户惊喜”,能把 “处理投诉” 变成 “留住客户”,就一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积累越来越多的忠实客户,而这些客户,终将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