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企业家,作者:何华真,联系电邮:yk.ho@mastermind.com.hk
有老朋友知道笔者曾辅导过TVB,当然会随着询问对邵逸夫的看法,更罗列一大堆问题如下:
1、从企业家角度,对于邵逸夫有何评价?
2、从上市公司角度而言,邵逸夫对于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股权分置,对其他上市公司有何启示?
3、TVB这盘演艺王国事业,未来发展何去何从?
笔者倒没有兴趣跟这个次序来写邵逸夫,并不是这个朋友的题拟得不好,若果是个演讲,倒还可以,但现世互联网发达,对邵有兴趣者,随时可以搜出一二十篇,大快脑袋朵颐,当中文章,十九不离自助餐模式,一个流水账,囊括其百年人寿,又何须笔者再拾人牙慧作冯妇。
今天的年青人,对古人特别冷淡,人死之后,热一头半月就算了,再有什么好谈!“古人”的实用价值亦愈来愈低,尤其商人,因为社会变/科技变,业务模形更遽然而变,古人可供学习/抄袭/重新使用的空日益减少,现实人歧视历史(人物),可以理解。
若科幻一下,假设邵的脑袋未死,可以固定在50-60岁的状态保持,可供后世人答问,但囿于脑袋虽不死,但肉身已死,脑袋长存者,只能依其生前经验,作有限度答问,那么邵的脑袋对现代人,尤其年青人,有没有价值?
若再对笔者狠一点,只准说邵之一功一过,甚至盖棺一言,又定到锤吗?
搅了这么多游戏规则来,不如说现世最热之事,以中国为本位,不外BAT,不是英文蝙蝠,而是百度/亚里/腾讯,再加上什么电商,天猫,遥控直升机加机械人物流,这些看似最新的事物,怕且与邵老这百岁之人,了无关系矣!
这些潮物,都是互联网延伸出来的分支变化,成成败败,决定在运营商,是否能掌握变化?以孙子语言,能否因人,因敌,因势而变甚至导利是关键。在东方商史上,谁堪称(掌握)变化的大师呢?该当是邵逸夫,此话怎讲呢?
先说互联网,由2000年开始,那时的说法基本人只有一个,就是不断亏蚀(到今天部分企业如亚马逊,twitter仍如是),第一量度标准时:燃烧率,但燃烧绝对不是一个经营准则,反之是一个过渡期,就是燃烧过后,怎样收拾残局,烧够烧净后,会变成一间怎样的企业,到今天,大部分成仙成佛的科网企业,烧成凤凰后,就化成媒体,靠广告填肚子,这种模式,在东方成祖师爷级的实干者,毋庸置疑是邵逸夫。
但要分清的是,绝非邵氏电影时代的他,而是从利希慎家族接过TVB的他,为什么不是邵氏的他呢?因为电影的经营模式不是他发明的,是从好莱坞脱胎过来的,他的邵氏电影只是小修小改,直至他在TVB掌权,TVB变成香港的第一精神食粮,当时香港有所谓“电视餸饭”,即电视在产业已变成,特别是晚饭中是大众至重要的菜肴,而这个以广播文化菜肴的模式,是没有直接收入的,一如大部分互联网,加上TVB是真免费,连机顶盒/路费也没得收,所以TVB的进化过程,跟所有网站是一致的,是首先吸引足够眼球,化成收费模式,向企业收取广告费,这种由免费服务公众开始的经营赚钱法,他是东方第一人。
若他的脑袋仍存活的话,绝对可以帮助年青人,怎样在业务上无中生有,怎样可以幻想成真,怎样执行梦工程,由虚转实的经营法以至谱出胜算,他的脑袋起码可以多走20年。
既然TVB这个媒体,持续提供梦幻兼生金蛋,持续运行下去,不就简而美哉,邵的过错从何而来,大家参看历年TVB的营收就有答案了,尤其从2005年至2008年,年年都在40亿港币几乎停留不动,无论任何行业,都会看得出事主事人故步无封,作为任何上市公司,盈固可喜,若有备而亏,尤其经长远部署,可望带来更高的获利级别,反过来固守一隅,不进不退,方才是企业发展大忌,在那几年,由于笔者与TVB营业部中人往还,得知(一)搅网播力度不够,(二)对购并不敢触碰,所以数年间无寸进。
要一言定论邵,可以说“成也TVB,败也TVB”,虽然他在卖邵氏电影时,卖TVB时,谙以逸待劳,善价而沽之道,卖得超好价,美亚娱乐(HKSE00391)董事长李国兴,早在20多年前,已经希望笔者为他探路,收购邵氏片库,后来邵加方逸华,待价而沽20年,才卖给天影,这方面看似神功无敌,但委实等候时间太长,自己(与及社会)太迟享用其收益,中间没有令企业壮大以至增值,当然慈善事业亦未因此受惠大幅注资,无论以商人或慈善家角度而言,都未算最大化亦,对个人/社会,未达到最优化。
加上管理权传承内传方逸华,方逸华接棒亦已60多岁,事事以守成,减本为尚,TVB内戏传方小姐“用多少格厕纸都要管”,这种掌柜/秘书型的CEO,对企业发展,尤其媒体业务是一种负累,评论企业,臧否人物时,千万不要因其过去成就,或因他能活到老耄之年就松懈,尤其上市公司,是属于公众,总得要在公益私利之间,找出个平衡,定个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