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客中“80度”针对《关于“彼得原理”等的回答》做了答复,而且一连提出两个急切的“为什么”,我摘录如下:
80度:
非常感谢!
这两个问题,或并存于草创期的企业,或并存于成长后期的企业。正因为被“拔苗助长”的“管理者”的经验值,带给了企业“不幸”甚至是灾难!
利益、权利,到责任、服务!这个过程,从企业初创,整个管理团队都达成了共识,每个人都明白管理者要有责任心,有服务意识,但“管理者”就是做不到!为什么?
至于说企业文化,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循循善诱(其中也包括引导),是我个人比较认同的作法之一。但是在既引导,又激励的双作用力下,居然没有多少反应!但是别人都说这样的公司这样的企业文化都很不错!为什么?
博客里,我对80度简单的做了回答:
虽然并不知道您是谁,但我体会到您应该是一家企业的老板,因为只有老板才会真正关心企业的“彼得原理”。而且我感觉您现在有些过于急躁,可能是企业运营的现状让您担忧。
虽然我并不清楚您企业的现实情况和具体情况,但我猜想您可能最关心的是现在的销售体系。因为,一个企业最怕的不是总资产,而是现金流,能让老板一夜间头发变白的多半是现金流。
往往这个时候是最让人难以抉择的,我们明明知道我们的问题出在哪,也明明知道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时间,需要“静养”,只有这样才能治根,治本。但眼前的问题却很容易让人突然窒息。
关于您现在思考和面临的问题,我只能从概念上和您交流,很难解决实际问题,但我建议您可以静下心来,多从“利益”的角度来思考,通过制定某些“利益”上的规则,来逐渐改变现状,如果您有兴趣,可以参考《当事人法则与相关人法则》。
再或者,能不能提供一些具体的细节,我们一起探讨,可能这样会更实际一些,谢谢。
现在,我针对您提出的这些问题,有些个人的感悟,想写出来,和您一起探讨一下。
我们这里实际上针对的问题在于企业中层的管理和培养,您在回答中,对这些中层“管理者”用了“拔苗助长”一词,我不知道您企业的真实情况,但我想说,现在有许多企业提拔中层的时候,往往还是更偏向于“做事”,所以,往往把会“做事”的人,“拔”起来,让他们更多的承担“做人”的责任,而且希望能“助”他们学会“做人”。对这一点我是有保留意见的,本身“做人”和“做事”就是两个非常难提升的能力,而且在现实中越会“做事”的人,反而越难学会“做人”,所以,这种“拔苗助长”的结果往往是一拔就“死”。
所以,我认为“择人”比“助人”更关键!
您的第二句话提到:利益、权利,到责任、服务!这个过程,从企业初创,整个管理团队都达成了共识,每个人都明白管理者要有责任心,有服务意识,但“管理者”就是做不到!为什么?
您在这里非常强调“共识”,我有保留意见。前IBM总裁郭士纳在《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写过一句话:“上帝啊!却有太多的执行官并不知道,人们只会做你检查的事情,而不会去做你期盼的事。”这是针对企业的执行的,同样在选人上,管理中也是如此:“人们只会产生跟‘利益’有关的意识,而不会产生你期盼的意识。”这个“共识”在创业初期可能会有用,而当你的企业越办越大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共识”越来越没用。
所以,我们不能指望中层自身“醒悟”!
您的第三句话提到:至于说企业文化,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循循善诱(其中也包括引导),是我个人比较认同的作法之一。但是在既引导,又激励的双作用力下,居然没有多少反应!但是别人都说这样的公司这样的企业文化都很不错!为什么?
对于您企业文化的真实情况我不清楚,但这里我想和您说的是,激励只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层次,虽然是最深的层次,但也是最脆弱的一个层次,他必须借助制度和环境两个层次搭好平台,做好基础,否则将会成为空中楼阁,浮云一片。
另外,您提到别人评价“这样的企业文化很不错,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一个企业的文化,外人只能看到表面,而这个表面本身就会存在很大的“包装”后的色彩,所以,企业文化的好与坏,更多的只有自己最清楚。
在这些问题中,我感觉,您目前可能更为关注的应该在“制度”层面,如何通过“制度”,调整企业内部的“利益”规则,逐步改变现状。
所以,我建议,您可否试着利用制度,改变“利益”规则,来做一次管理博弈。
由于不清楚您具体的情况,没有针对性,我只能借助目前比较流行的现象来和您探讨。
目前,有些企业想办法将内部员工“老板”化,我想借用这个现象和您探讨一下,希望对您有点现实意义。
针对这种“老板”化的做法和规划,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细节。
首先,我想探讨的是,企业内部要让哪些人“老板”化,真的需要到基层么?
有些企业想让每个岗位,每个员工都“自负盈亏”,做自己的“老板”,听起来非常不错,但我非常担心,这样做风险不小。
1.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想当“老板”,更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如何当“老板”,所以,第一个风险就在于,我很担心,一旦整个企业每个人都成为“老板”,会出现一大批无所事事的人,本来执行力强的也会不知所措;
2.“老板”与“老板”之间天生的就只有“利益”关系,更多的是彼此“利用”,而决不会真正“合作”,所以,我担心,一旦整个企业都是“老板”,我们就会很快失去团队,每个人之间都会谈“利益”,自扫门前雪;更重要的是,自然就会形成和助长内部的“本位主义”现象,从而,会让公司内部产生资源流障碍,严重影响企业执行力。
针对这个问题,我想起一个拓展训练的活动设计,其实很简单,过电网,针对这个游戏解释可能各不相同。有一个设计是这样的,先把游戏者分组,然后选出组长,开始游戏,必须让所有人都通过,但由于每个网洞只允许过一个人,所以,如果没有策划好,就很难全部通过。
这个游戏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小组的惩罚制度,只要有一个人最后没有通过,所有组员都不会受罚,只罚组长一个人,一次过不了就罚一次,让所有组员都看着、体会。
我觉得这个游戏设计的亮点就在这个惩罚制度,什么是“老板”?我们要在企业里制造“老板”就得首先知道什么是“老板”,而且应该让员工知道当“老板”的哪些方面。
在一个企业里,可能就只有老板才真正关心现金流,关心企业的发展和困难,关心企业的生死存亡,关心各个项目的成败,关心成本等等,一旦企业出了问题,也只有老板才会受到真正的“惩罚”,这就是现实。我们要让员工当“老板”,最核心的就是要员工有这种“老板”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在这个游戏里头,组员看到组长一次次的受罚,很快就会“自责”,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很快就能集中到这位组长身上,这样一来,这个团队战斗力就非常的强。
企业管理也一样,如果我们通过调整“利益”规则,员工的错误“罚”到中层管理者身上,让我们的中层管理者产生“老板”意识,这样可能会达到一些我们想要的效果。比如我们的销售,目前大多数中层管理者的职责就是团队的业绩,对整个团队也是以业绩论英雄,这样,任务压到“管理者”身上,“管理者”就很自然的加倍分解,而且是简单的压到员工身上,于是,您说的“每个人都明白管理者要有责任心,有服务意识,但‘管理者’就是做不到!”自然就出现了。
反过来,我们能不能把对“管理者”的考核变个方向,整体业绩的失败,不单独“罚”到“管理者”身上,而是采用“相关人”原则,让所有人都承担基本相当的责任,而下属员工的工作失误、困惑、迷茫等等“服务”和“指导”方面的责任,全部或主要由“管理者”担当,下属员工,即使是“当事人”也只承担少部分,甚至不承担,但这个“管理者”受“罚”的过程和原因一定要让所有组员都清楚,而且要反复刺激他们。另一方面,整个团队完成业绩,采用“当事人”法则,重奖“管理者”和“当事人”。这样,通过“利益”的调整,改变“管理者”的角色和意识,承担起“老板”的角色,让整个团队形成一个“小公司”,“自负盈亏”。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利益”的驱动,择人和助人等问题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体现。当然,这里写的还是过于极端,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情况,我们在真正实施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度”和过程。
先写到这。
作者耿启亮的博客:http://gengqiliang.blog.sohu.com
来源:中国管理传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