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数二:尽量设立可衡量的培训目标一项培训成功与否决定于是否确立可衡量的培训目标,例如,可为一个新销售员设立这样的培训目标:“在两周之内显示出介绍所在部门每种产品之功用的能力”。从中就看出该员工培训后是否掌握了应掌握的东西。类似的标准还有:———由于培训而导致的工作数量上的提高,如每小时产品加工率、处理文档的速度等。———培训后工作质量的提高,如工作的货币成本、废料损失或错误数量是否降低。———培训后工作及时性的改善,如达到时间安排要求的情况或财务报告按时呈递的情况。———作为培训结果的成本节约,如偏高预算情况、销售费用或萧条期成本费用。
招数三:设定硬性培训考核指标体系把培训的参与次数、培训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和结业证书都可作为考核指标。还可以把考核结果与加薪、晋升、持证上岗、末位淘汰相结合,这样的考核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才能促使员工真正把培训当回事,使培训事半功倍。
招数四:设置问卷调查或信息反馈卡可通过问卷调查或信息反馈卡(采取半开放式较好)及时了解员工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培训的内容与实际问题的关联度及培训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当等。通过了解这些信息可与培训机构或培训讲师沟通,避免员工学而无用或“消化不良”。
招数五:为员工提供体现价值的机会“合理化建议”是广为采用的方式,也可让培训后的员工去培训未参加培训的员工,使他在教别人的过程中感受自身价值。培养的过程,又成为贯彻标准化文件的过程,对改进工作十分有效。
在外资企业,一般已形成这样的观念:培训的责任在各级经理。由经理分析和提出所属员工的岗位要求和培训需求;由经理审定所属员工填报的计划并决定其取舍;由经理评估所属员工经培训后的技能水平,经理每年有1~2次与员工面对面地讨论其优缺点,并明确其下一年的培训方向。 |